《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》
于沉默十分钟听历史的巨响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8日
信息来源:辽宁日报
【 字体: 】? 【打印文章】

??白天明在板门店签字大厅前留影。

??“在这短短的十分钟,会场上发生的简单情景,完全表明了三年来朝鲜战场双方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……朝中人民的抵抗侵略保卫和平的英勇战争,与坚持争取和平解放朝鲜问题的停战谈判获得了光荣胜利。”1953年7月29日,《东北日报》以1300余字的特稿《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》,让全世界听到了历史转折的轰鸣。记者白天明用冷静克制的笔触,将板门店签字大厅里沉默的十分钟,化作穿越时代的巨响。

??地方报纸的历史担当

??“前来采访的记者,多来自全国性的新闻单位,地方报纸,只有《东北日报》、上海的《解放日报》、丹东的《辽东大众报》三个单位的四位记者。也是地缘的有利因素,我作为《东北日报》的记者,得到进入大厅的准入证,是仅有的一位地方报纸的记者。”1998年,时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45周年,70岁的白天明在回忆录中写下这段文字,字里行间难掩自豪。

??这段朴素文字背后,是一张地方报纸在重大历史时刻书写的传奇。作为东北局机关报,《东北日报》在抗美援朝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新闻魄力,在两条战线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。

??在军事战线,凭借地缘优势,《东北日报》成为全国首个派记者随第一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媒体,也是唯一持续派记者赴朝的地方报纸。顾雷、吴少琦等6位记者的名字,与《在云山战场上》《飞虎山上五昼夜》等战地通讯一起,镌刻在中国新闻史上。

??在外交战线,1951年停战谈判开启,报社特派副总编辑张沛前往采访并担任“中外记者团”团长;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前夕,又派出白天明和霍庆双奔赴开城。

??9名二三十岁的年轻记者,在近3年间发回40余篇通讯、近万篇报道,完整见证了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全过程。当白天明手持准入证步入签字大厅时,他代表的不仅是一张报纸,更是东北人民对和平的深切期盼。

??从未有过的无言的会议

??“这是一次无言的会议,可以说是有会议历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一次。但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听到它的声音,它宣告美国在‘错误的时间、错误的地点、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战争’的结束……”白天明后来这样回忆道。

??“无言”“沉默”是亲历者白天明给这场会议贴上的最大“标签”。即便在古稀之年,他仍清晰记得板门店签字大厅的布局和空气中冷凝的气氛。从历史照片可见,大厅被严格分割:偌大空间以一张方桌为界,一侧是中朝双方,一侧是美方。这种物理分隔,是3年血战在谈判桌上的延续。

??据白天明记录,1953年7月27日9点45分,双方参加会议人员及被特许进入大厅的记者开始入场。朝中方面人员由西门进入大厅,对方人员由东门走入会场。10点整,以南日将军为首的朝中代表团来到会场。双方首席代表各在大厅自己一方的签字桌上,在协定文本上签字。协定使用朝、中、英3种文字,具有同等效力。

??“此刻,会场上除了签字时钢笔的轻微的划音之外,唯一能听到的,便是电影机开动的响声。”白天明在报道中这样描述。10点10分,双方在18本文本上签署完毕。签字遂告结束。开始时无寒暄,结束时不告别,整个过程仅用时十分钟。

??这十分钟的沉默,在历史上却震耳欲聋。白天明的思绪在这片刻间奔腾——从麦克阿瑟“感恩节前占领朝鲜”的狂妄,到志愿军饮冰卧雪的3年血战;从鸭绿江边的烽火连天,到此刻三八线上的短暂宁静。

??白天明在报道中精准捕捉到历史的反讽:“人们还记得麦克阿瑟在一九五〇年‘感恩节’全部占领朝鲜的狂妄叫嚣。然而今天,他的第二个后继者克拉克将军,却不得不派出他的代表,在这里签署一项双方在三八线南北停火的协定。”

??这种沉默,不是尴尬的冷场,而是胜利者无需多言的自信,是历史对侵略者的无声审判。

??站在历史分界线上的思考者

??白天明留有两张开城采访时的照片:一张在签字大厅前,一张是停战协定生效时他站在“三八线”上。这两张照片,恰如其分地象征了他作为记者的双重使命——记录历史瞬间,同时进行历史思考。

??7月28日,停战协定生效时刻,白天明站在开城附近的“三八线”上,目睹朝鲜人民军走出坑道,高悬国旗,欢呼胜利。这一场景与前一天签字大厅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。

??“站在三八线上,感慨系之。战争是从三八线开始的,所谓的联合国军曾经推进到鸭绿江边。战场是在朝鲜半岛,实是实施遏制中国的战略。三年之后,战争又在三八线上停止了,说明遏制战略丝毫没有收效。”多年后,白天明回忆站在三八线上的瞬间,思绪仍极具洞察力:“当然,这是中朝人民以不惜牺牲一切用实力换来的。动武行不通,却要借谈判来停止战争,想起来,不是很有意味吗?”

??《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》的价值,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历史瞬间,更在于通过地方媒体记者的独特视角,展现了历史的多维面貌。白天明和他的同事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,不仅是一张报纸的荣耀,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集体记忆。

??那些发黄的报纸版面,那些穿越火线传回的战地通讯,如今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章。它们提醒着我们:历史总是在最沉默的时刻,发出最震耳欲聋的声音。

编辑时间:2025-10-28?? 责任编辑:白云 版本号:1
版权所有: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:即时比分办公厅
地址: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-9号 邮编:110032
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:2100000037
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:mhwz@yaoyejob.com

微信公众号

政务微博